首页

青梅文学社

井冈纪行

点击:6019时间:2011-12-15 02:37:00


歌与诗的怀想


2011年7月8日至10日,我们24名党员踏上“重上井冈山”的红色之旅,将坚定的脚步“烙”进红色的土地。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高歌,一路前行,接受精神洗礼;收获感动,升华认识,将胸中那奔涌的暖流化为创先争优续写学校辉煌的铮铮誓言。
火热的七月,24颗朝圣的心也是炽热的。在出发的前夜和路上,教科室主任曾志辉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奋笔疾书两首七绝。其一:赤色井冈摆战场朱毛叱咤旌旗扬而今我欲来朝圣黄洋炮声响耳旁。(《井冈山朝圣前夕》)其二:蒙蒙雾雨君行早千里奔驰力戒骄一路红歌壮热血吉安直下拜朱毛。(《井冈山朝圣途中》)

尽管路途迢迢,但一张张笑脸写满兴奋与激动。在领队张铮主任的倡议下,我们在车上拉起了红歌。而在吉安,我们夜不能寐,心长翅膀,脚生云。梦中的井冈山是那样的雄伟与青葱!面对漫山遍野井冈翠竹,曾主任诗性大发:井冈翠竹多又奇化作革命枪和笔主席戎马显本色一寸红土一行诗。(《井冈翠竹》)

而当我们在现场陶醉于江满凤演唱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时候,我的心凝固了。时间团团围着等待的女人,像苍穹那样浩瀚无边。她们,仅仅用等待,用门前的阳光,用一个弯月亮般的门槛,用一面镜子,梳理着,就过完了一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女人就是一个民族的良心。

据民政部资料证实,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可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仅有180万人左右。有1800多万英勇赴死的先烈,他们不仅未能安享天年,竟连姓名都未留下,这令后人在追思怀念时,感到刻骨铭心的痛惜、遗憾……
井冈山的英烈身上所体现的“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爱国情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忧患意识,“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的高尚境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从英烈们的身上,我们品味到那些镌刻在党史中的理想、信念、牺牲、奉献是那样具体、形象和厚重。我们感受到那些在血与火的锻造中凝炼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何等的可贵!

  年轻的肖春玲老师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来到小井红军烈士墓前,“我想让孩子跟我一起感受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曾主任用诗赞道:南国女杰芙蓉花身许革命即为家红军医院留倩影魂系井冈沃中华。(《咏小井红军医院创始人曾志》)

  78岁的退休教师胡登声,一路忙着拍照、记笔记,他要把革命老区的景象带回去,让更多的学生认识老区、重温党史。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的革命英烈,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也是我们对照的镜子、人生的坐标、学习的榜样。

心怀“用激情点燃梦想,用行动书写华章”的豪情,我们24名党员深切体会到,这是一次追寻先烈足迹的“缅怀之旅”,这是一次继承革命精神的“传承之旅”,这是一次磨砺坚强意志的“成长之旅”,这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之旅”。


沉寂的沧桑岁月

红色摇篮,绿色井冈。一步一步,用脚丈量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一点一滴,用心感受先烈的意志与不屈精神。
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大家肃然列队,用鲜花和翠叶精心编织成的花篮,无声表达着大家心中共同的敬意。46岁的后勤副主任刘天德祖籍江西,他动情地说:“每次回来,都会感觉又受到了一次教育,积蓄了新的力量。”

在黄洋界景区纪念馆里,现代声光技术将黄洋界阻击战一幕幕再现。红军手中的枪在发射,医疗队的红军女战士在奔跑,最后一枚迫击炮弹飞向敌人指挥所,战火纷纷,硝烟弥漫。这一刻,历史是如此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非常震撼,我真的心潮澎湃。”年轻的生物教师夏其国通过微博表达感想。“先辈投身革命所经历的艰险和作出的牺牲,让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70岁的退休教师胡大绪激动地感叹。

1928年秋,毛主席得知黄洋界阻击战大捷,欣然命笔《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一九六五年五月 ,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满怀豪情地写下《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茨坪街上青青的石板路,大家屏息走过,仿佛要聆听当年革命者疾步穿行的脚步声。“这条街上,很多住户都是军烈属。”穿着红军军服的导游,指着石板路两旁的100多家住户,向大家讲述茨坪周围的村子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殆尽的故事。留下来的苏区人民经受了反扑的国民党疯狂的报复:石头过刀,茅草过火,筷子过斩。这个不仅仅由纪念碑、博物馆、红军桥、古井组成的井冈山,似乎,能将过去的整个时代都据为己有。偶尔,有从毛泽东的诗词中传来的笔底雷声;偶尔,有从那些空的故居,空的民居,空的博物馆,空的河对岸传来的回声……眼前,风一点点地把这个夏天吹绿。我以透明了的眼光看到了那个走动着的、人影憧憧的上世纪30年代。24名党员深受触动,对着列有众多烈士名单的纪念墙,深深地鞠下一躬。体育教师蒋运洪感慨不已:一个小小的井冈山,竟为革命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和牺牲,不实地感受,是体会不到担当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分量的。
在朱德塑像前,耳边响起一首首红军歌谣:“朱德挑粮上山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来到掌政权,春光日子在眼前,穷人最先得好处,人人都有土和田。”这一首首歌谣,让人仿佛回到那血与火的革命年代,井冈山人民用血肉和生命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

青年教师陈宇红说:“革命烈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他们却没能享受到,这种奉献精神,是何等可敬。”

青年教师田静说:“当年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珍惜生活,做好工作,为祖国发展尽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信仰。”
毛泽东故居里陈设的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装,静静诉说着一位革命者的精神品格。市作协会员语文老师朱运杰驻足道:“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却坚持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很有教育意义。”

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

当年,为了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究竟该种植什么,路线的、方向的争执一直存在。现在,你看,答案以枝头挂果的现实,鲜艳而圆满地呈现!井冈山因为有了毛泽东,于是在历史的地图上标出了新的海拔。

重上井冈山,通过参观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和图表、雕塑、油画、场景复制等,生动反映了1929年1月至1934年10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大地上,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

重上井冈山 ,加深了我们对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重要意义的认识。苏区革命传统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江西,一块红色的热土;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重走,不仅在于重温血与火的历史画卷,更在于薪火相传,激起更大的热情,创造新的辉煌业绩。“重走井冈山,建功十二五!”“坚定信念,铭记使命,勇担重任!”24名党员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巍巍井冈山。为中国革命奉献了50000多名优秀儿女的井冈人民,在拿山送别了红军。井冈山,成了红色铁流的源头,远眺五指峰,望断南飞雁,茅坪河相送,把革命的队伍送上万里长征,送上宝塔山,一直送到天安门。

为什么,这里天降红土,为什么,这里的红土上长红米,红米还可以酿红酒?

  在黄洋界,在红军造币厂,我们都碰到了雨,这些雨落到了所有的生者和逝者身上。

  在我努力撑开自己的思想,向高处和深处延展时,感觉到,井冈山所有矗立的大小山岭,都在竭力地长高,所有流淌的大小河流,都在竭力地绵长,每朵夏花都在拼命地怒放,万物,都以舒展的姿势撑开了自己的骨骼,今夜,整个南方和我的心情一样郁郁葱葱。

  离开井冈山那天,天突然放晴。我看见,农民把泥土里的东西都翻晒在阳光下,把大红大绿的心情,也从箱底下翻出来,晾晒在阳光下。

  远眺,井冈山的那些山岭,像一尊尊转过脸去的烈士。

  时代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把每个人搅拌其中,铺成一条道路,让后人沿着它,走入未来。我能看见先烈们在前,我们在后的那支队伍,在葳蕤夏天川流不息的万象中,行进。


(高二语文组)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