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社团

“书香掇中”教师阅读分享作品选登(六)

点击:6360时间:2020-06-09 08:39:00

重读隋炀帝

——《中华史·隋唐定局》有感

孙菊苹

隔离在家近两月,带娃,看新闻,制作黑暗料理,百无聊赖之中我也翻翻手机中的电子书。但说来惭愧,本人看书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严肃的经典大部头之时。因此,这段时间真正完整看下来的书只有一本,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隋唐定局》。
其实,易先生的这部中华史也算卷帙浩繁,从先秦到明清,目前已出版21卷,涵盖了中华文明三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篇幅看起来吓人,但好在本书秉承了先生一贯趣说历史的写作风格,阅读门槛低,对于像我这样既想通过读书放松一下又想有所收获的人来说,不失为好的选择。好了,闲话少叙,接下来我要正正经经地将我读书的一点感想记录下来,也算对自己有所裨益。
提到隋唐,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个代表着中华文明鼎盛与辉煌的大唐。梦回大唐,想必是许多中国人内心的一个美梦吧。大唐以她开放包容的气魄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播撒得更远,以致在今天唐人仍然是华人的代名词。
与此相对的,隋却往往被遗忘。就算记得住,也只有隋炀帝的“昏暴”。事实上,隋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八年,却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隋王朝既是南北朝的终结者,也是唐文明的奠基者,在中华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点上,能够与隋相比较的是秦。隋与秦都开创了统一的局面,也都是二世而亡,还都是前有长时间的动荡和战乱(春秋战国五百年,汉末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后有强大兴盛的世界大帝国(汉四百多年,唐接近三百年),而且后面两个统一王朝都曾经断裂,汉有新莽,唐有武周,可谓惊人地相似。更有趣的是,正如隋唐与秦汉颇为相似,明清与宋元也极为相同,即都是前面一个汉族王朝,后面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活的时间则大体相当(宋三百年出头,元一百年左右,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七年)。如果以朱全忠灭唐为界,中华帝国的历史便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上半段一千一百二十八年,下半年一千零四年,堪称上下两千年。这两千年表现为两种趋势。大体上说,上半段是先进行制度创新(秦和隋),然后变成世界帝国(汉和唐);下半段则是先进行制度改革(宋和明),走向糜烂之后再由少数民族政权(元和清)来输血和救场。也就是说,上半段是上坡路,下半段是下坡路,唐宋既是巅峰,也是分水岭。而秦与隋,他们都是探索者和排头兵,也是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短暂而否定他们的历史地位。
隋与秦可以作比,但杨广与胡亥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他们都是断送江山的末代君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皇帝之一,杨广被新政权赠与了一个“炀”的谥号。依照《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实在是差得不能再差的恶评。更让人难堪的是,这原本是他送给那位只知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的谥号。那么他真的那么不堪吗?未必!
有一位历史学家说得好: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却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却没有开凿运河。隋炀帝与唐太宗其实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那为什么一个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君,而另一个却沦落为昏庸残暴的代名词呢?易中天先生认为隋之亡,不在于隋炀帝干了什么,而在于他干得太快太密。
作为“超级富二代”,隋炀帝从他那克勤克俭如老农民似的父亲手上接过的是一个统一而富庶的王朝。这位新任帝王踌躇满志地想要做出一番“大业”,营建东都、开通运河、建造龙舟,又南巡北狩远征高丽。隋炀帝在位的十五年,除了在江都等死的那一年半载,几乎年年都在折腾。可惜他忘了“民为邦本”的古训,他的每一次折腾都意味着人民的苦难。这位精力过人的皇帝不但好大喜功,而且急功近利,每项工程都是大干快上,每次行动都是志在必得。于是追逐名利的官员便只好把鞭子打在并非快马的民工身上。当民众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崩溃的就不仅是他们的心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如果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反而与民争利,与民为敌,那么这个政权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唐太宗正是深刻吸取了这一教训,参透了这一点,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唐人皮日休做过一首《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做了公正的评价。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想到,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作为帝国的大动脉,大运河所承载的不止是粮食和丝绸,更是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的愿望,那就是打通南北。由于地形的原因,我国境内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因此,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就只能靠车马走旱路。但这种运输方式无论从成本上还是从效益上都比不上水路运输方式。因此,开通运河也就势在必行。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战国有连接淮河与黄河的鸿沟,秦代有沟通丹徒曲阿的江南运河,到了隋文帝时代又开通了山阳渎。隋炀帝将前人未竟的事业毕其功于一役,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建成了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从此,以秦岭和淮河800毫米降水线为界的南北方连为一体。大运河分为南北两段,而北段永济渠和南段通济渠的交接处就是洛阳。洛阳就是南北大运河的中心,也是隋炀帝的指挥中心。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隋炀帝在开凿运河的同时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东都洛阳。
大运河是隋炀帝的传世之作,读懂了大运河也就读懂了隋炀帝。事实上,隋炀帝所做的这项事业也是隋文帝想要做的。在经历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动荡和分裂后,这位重新统一了中华帝国的皇帝必然要打通南北。而隋王朝在经历了初期的休养生息积累了大量财富后,隋文帝将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了更亲近江南士人和文化的杨广,甚至不惜废掉了立足于关中本位的太子杨勇。而隋炀帝在执行隋文帝的政治遗嘱中太过急功近利,以至同时得罪了关陇贵族集团和人民,最后众叛亲离,性命和王朝都无法保全。
可悲!可叹!
关闭
Baidu
map